如何写好一份读书笔记?

警告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0-06-30,文中内容可能已过时。

读书笔记如何正确制作,里面其实也有很多技巧和方法的。首先,笔记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留档,而是要帮助人们去更好的消化吸收知识点。单纯的做笔记,过后不活用在生活上,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下面根据 @L先生说 #笔记 相关文章整理而成。

阅读可以拓展知识面,而做笔记可以发散思维,将深层内容内化;

【时间】

2020/06/06 - 22:00

【来源】

如何做好读书笔记?分享一套简洁高效的方法

传统做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三类:1)关键词;2)摘录;3)标注;

但这种方式存在问题是什么?当笔记堆积很多时候,很难进行整理和处理。

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?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
问题在于:错误的把【收集】当成了【记录】。

两者区别在哪?

  • 收集,把信息从无序状态变为有效状态,方便查找和检索;
  • 记录,将想法,思考,念头外部化,便于更好地整理思维;

应该怎么做?最关键的一步,需要【思考】的参与;

无需刻意去记住知识,只需要不断对他们进行思考加工。在这个过程中,自然而然地记住了;

FROM L先生说

大白话:通过思考去记住知识,而不是刻意复述和记忆;

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概念。这是认识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:【加工水平模型】

它告诉我们什么?是什么决定了信息的存储和提取效率呢?是对信息本身的【加工水平】;

加工水平分为两层

  • 浅层加工。传统的阅读笔记方式;
  • 精细加工。把信息精细化,并与大脑已有概念进行联系,形成一个节点;

知识卡片基础模板

tiki

【主题】
这条笔记是关于什么的?

【信息】
这条笔记讲述了什么内容?

【思考】
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什么结论?
我是如何看待它的?

【行动/反馈】
我可以针对它做些什么?

【钩子】
我可能用在什么场景中?

【出处】
它的出处是哪里?

【时间】
我是何时何地读到它的?

FROM L先生说

如果单纯将笔记整段复制下来,这条笔记后期会被冲刷掉。

为什么存在这样的情况?

缺乏一个主题。缺少一个MAP KEY,没办法进行有效编码,大脑无法日后方便进行检索提取;

那该怎么进行有效编码?

给每条笔记确定一个明确,具体的主题,以此告诉大脑:

  • 这条笔记是关于什么的?
  • 哪一点吸引我的?
  • 它最核心的信息是什么?

案例

  • 《追求卓越》的成书过程;
  • 商业管理的书未必靠谱;
  • 一个关于选择性观察偏差的实例;

这一步需要就是将新信息继续分析,把其中描述的新信息提取出来;

什么是新信息?

即那些原先不直到,现在知道了的。并且有一定的可靠性。它往往是一些对客观事实的描述,或者是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、观察视角。

FROM L先生说

并对该新信息进行发问;

将内容进行精细化后,脑海中产生的一些想法,共鸣,感触,对问题的深入思考,其中的疑惑,联想的信息。这才是阅读中最有价值,最值得记录下来的东西;

1)行动/反馈:我要做些什么?

在产生想法和问题之后,下一步,我可以做些什么,来解决问题、修正行为?

案例:查询多啡肽的作用机理?作用效果?

2)钩子:关于这条笔记,我会联想到什么?

提取【关键词】。

完全无需考虑层级,也无需考虑类别、措辞、是否重复……只要把你第一时间的直觉,全部写上去就行。整个过程就几秒钟的事。

FROM L先生说

3) 出处和时间

方便查阅和存储,让大脑回到当初的状态;

Tips

1)可以从简化版开始。

这里可以使用费曼技巧,将内容关键点连接成线,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;

2)不贪多

可以放松时间限制,但需要保质保量;

3)最关键,需要用自己话重新复述一次;

输出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;

【时间】

2020/06/07 - 01:18

【来源】

这样做读书笔记,又专注又高效

书本中我感兴趣的那部分,才是对我有价值的;

读书不要强求「读完」,只要关注自己需要、感兴趣、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就可以了。其余的,对于我们来说,都是冗余信息。

不要去关注「这本书讲了什么」,而是关注「我从这本书之中,得到了什么。」

FROM L先生说

Tips

1)what

  • 书本中,我获得了一个什么知识点?
  • 它存在哪些场景?
  • 它有哪些利弊?

2)why

  • 知识点的背景和逻辑是什么?
  • 它为什么是这样的?
  • 有哪些关联资料可以参考?
  • 有哪些理论和知识可以联系起来?

3)how

  • 知识点如何应用?
  • 我该如何运用?
  • 运用的场景限制有哪些?

【时间】

2020/06/07 - 01:18

【来源】

学了很多知识,没多久就忘光了,怎么办?

如何才能真正把知识用起来?

「隐性知识」的概念:我们学到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,分别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;

区别

  • 显性知识。能被表述和觉察到的知识,能主动展现的知识;
  • 隐形知识。存在于认知种,会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;

两者最大区别?显性知识能主动复述、表达,隐形知识只能在某些场景和时刻【突然浮现】在脑海中;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这需要从记忆的编码模式讲起。

我在许多文章里都讲过:记忆的储存模式,其实本质上,就是神经元之间的协同。若干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,组织起来,形成一个集团,就构成了一个「概念」 —— 这就是记忆储存的最基本单位。

一个概念,通过各种突触,跟对应的图像、声音、或者其他概念连接起来,产生「联想」 —— 这就构成了一个小的小的网络,也就是一个「知识点」。

大量的「局部网络」整合起来,就构成了我们整张知识网络。

显然,在这张网络上,连接越多的「节点」,也就越重要;同样,它被联想起来、被「唤起」的可能性,也就越高。

但在我们的记忆中,还残存着大量孤零零的节点。它们可能完全没有连接,可能只有一两个连接,可能漂浮在记忆里的幽暗角落。

时不时,有某个节点突然被激活,然后又复归沉寂,像什么都没发生。

这些,就是我们的「碎片记忆」 —— 它也是一种典型的「隐性知识」。

它们并未被真正忘记,只是因为缺乏连接和触点,没有能被纳入完整的知识网络之中,孤零零地漂浮在记忆的一隅罢了。

FROM L先生说

同属隐性知识,碎片记忆和肌肉记忆,区别在哪里?

肌肉记忆虽然脱离整个知识网络,但本身是自成体系的。它是一个完整、有序的局部网络,自身是有清晰的结构的;

它会跟场景紧密绑定。当某个场景发生时,这个「小网络」的探测器被激活,继而,信号快速地沿着通道,传递向整个网络。

整个网络立刻忙碌起来,高效地、有条不紊地开始协作,一个个神经元亮起,又传递向下一个,此起彼伏,熟练而流畅。

等任务完成,整个网络再度暗下去,进入沉睡。

但是,碎片记忆是孤立的。记忆跟记忆之间,缺乏足够的连接,也就是有效的通道。

当它被唤醒时,只能激起一些起伏 —— 也就是「模糊的印象」,没有办法让这个「激活」状态继续传递下去。

FROM L先生说

碎片知识,最本质的特征?缺乏【结构】。

无论是显性知识,还是技能、经验、肌肉记忆,它们之间只有量级和场景的差别,但共同点是:都具备完整的结构,从而才能协同作用,满足我们的需求。

FROM L先生说

1、每天一个知识点

将学到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张知识卡片;

记录不是摘抄,这里需要符合两个条件:1)弄懂基础上,用自己话重新表述;2)1 基础上,用大白话表达出来;

2、结构化

按照【结构化方式】,事先设定框架,用框架去思考和剖析它;

我自己设计的结构,是这样的:

  • 本质:它的核心是什么?我可以如何理解它?
  • 来源:它来自哪里?为何会产生?原因是什么?
  • 去处:它表现为什么?我能拿来做什么?如何操作?
  • 联想:它跟其他什么东西相关?可能会涉及到哪些概念?

FROM L先生说

这个过程重点?不断让大脑参与进来,去思考、分析、加工;

3、升维整合

不断抽象化,将不断知识之间的卡片组合,组成成为一个局部的小网络,重新提炼、浓缩;

从更高的维度看待知识;

4、转化行动

位知识设置一个场景,与生活建立一个联系,让自己能够将它关联起来,应用到实践中;